手持式金属探测器通过电磁感应与脉冲感应技术实现金属检测,其核心原理均基于金属对电磁场的扰动效应,但技术路径与应用场景存在差异。
电磁感应技术:主流应用的物理基础
电磁感应型探测器通过发射线圈产生高频交变磁场(频率通常为20kHz-200kHz),当金属物体进入磁场范围时,其内部因电磁感应产生涡电流。涡电流进一步生成反向磁场,干扰原磁场强度,导致接收线圈的感应电压变化。探测器通过检测这一电压波动触发报警,灵敏度可达检测0.1克金属(如考场安检设备MD3003B1可识别30cm内的0.1克金属)。该技术优势在于结构简单、成本低,广泛应用于安检门配套设备、考场防及工厂防盗场景。其局限性在于探测深度较浅(通常小于1米),且易受地质矿化反应干扰(如土壤中的铁矿物质可能引发误报)。
脉冲感应技术:深度与抗干扰的突破
脉冲感应型探测器采用单线圈结构,通过周期性发射高频脉冲电流(脉冲宽度约10-100μs),在脉冲间歇期检测金属物体产生的衰减振荡信号。由于脉冲磁场强度远高于连续波,其探测深度可达3-7米(如考古专用设备),且DD线圈设计可有效排除地面矿化干扰,在黏土层等复杂地质中金属识别率提升42%。该技术适用于考古勘探、地下管线定位等场景,但设备体积较大、操作复杂,且对小尺寸金属(如直径小于1cm的物体)灵敏度低于电磁感应型。
技术对比与选型建议
电磁感应型:优先选择双频段扫描设备(如工业级MTX901Si),可同时优化浅层(高频)与深层(低频)探测需求,IP65防护等级适应恶劣环境。
脉冲感应型:需关注地平衡功能与多频段切换能力,例如考古设备通过地质雷达协同工作,可实现5.2米深度探测与非金属目标识别。
抗干扰设计:优质设备需通过GB12899-2018标准,将误报率控制在0.3%以下,例如地铁站动态灵敏度调节设备使安检吞吐量提升28%。